
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,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回信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,向全校师生员工、校友表示祝贺,希望大家发扬办学优良传统,立志强农报国。总书记的期望和信心激励着青年学子、农业教育和科技工作者。他们决心以发展壮大农业为己任,为建设农业强国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。
尽管风雨无阻,但收到总书记的答复却异常热烈和欢迎,这对中国农科院全体师生来说是一个焦灼的时刻。大学毕业了,他们也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。
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张新月:习总书记的回应让我感到高兴和自豪。这既是对农业大学第120程征程的肯定,也是对我们年轻一代扎根大地、服务“三农”的热切期盼。我们要磨炼“脱贫”本领,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解决民生、耕耘知识,真正把科技运用到老乡领域,在祖国大地上写论文,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们强农报国的青春誓言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:这一回应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“农业”的高度关心、对“农业”的真诚启蒙农业的读者和学生。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,服务“三农”需求,重点研究农业节水技术装备,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。
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: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方向,弘扬办学优良传统,立志强农报国,面向国家战略需求,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,推进农业新科学建设,努力培养更多懂农学、爱农学的专门人才 农民,做出更多原创性、领先性的科技成果。
10月16日,河北衢州传来好消息。钍中国农业大学打造的千亩“绿吨半粮”示范田再创新高。年亩产粮食持续超过1.5吨,节水、节肥、减排显着。从52年前建设衢州盐碱地治理实验站,到16年前在全国首次推出庭院科技模式,目前已有220个科技庭院遍布全国。一代又一代的农业师生扎根田野,为保卫中国的饭碗而努力奋斗。总书记的多次关心和鼓励,给了他们很大的动力。
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学院植物营养专业2021级学生郝占红:两年多前,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科技学院学子回信,鼓励我们要“深深培养对农业的热爱,培养发展农业的能力”。这时,被告知“解决强农、服务国家”,更加坚定了我前进的决心,把青春的汗水浇在农场上,让技术在农场上生长,让论文写在土地上,为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做出贡献。
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后张攀:我们要牢记书记的嘱托,深耕水产养殖领域,用科技助力我国从水产养殖大国向水产养殖强国转变。
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,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。总书记在答复中提出了以下要求: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加强农业科技和成果转化应用,责任任务更加明确。
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王晓杰:在新的征程中,我牢记总书记的指示,将弘扬学校“扎根西部、服务三农”的优良办学传统。以强农振兴为己任,产出更多创新科研成果,为我国小麦面临的最基本的生物灾害找到绿色防控方案,用科技硬实力守护泱泱大国的粮食。
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吴德志:推动盐产深度融合耐碱作物研究与智慧农业,探索“科研+企业+农户”的推广模式。让科研成果真正走进领域,转化为真正的新生产力。
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雷振生:按照总书记“加强科技创新在技术转化和成果应用中的要求”,全力解决好小麦品质协调提高、高产增产、防止小麦品种崩溃的主要技术问题,小麦品种初熟品质高、产量高、抗病抗逆能力强。让中国饭碗端得更安全、更稳。
南京农业大学农作物病害组教授董沙萌: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指示,以道德人的培养为己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前沿研究融入到课堂和实践中。全力培养更多热爱农民、掌握砍伐技术的新型人才。